查看原文
其他

迎接大日子,深港“双城故事”新期待 | 深政一周

李天南 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2022-09-08


下周,将迎来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喜庆日子。据新华社6月25日消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将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


“正所谓‘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总书记曾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上,这样形容香港的二十“成年礼”。25周年节点后,香港又将开启一个怎样的新姿态迈向未来?


蜿蜒的深圳河在光阴中静静流淌,河岸南北共融亦如水到渠成。一河之隔的深港双城,又会因七一这个喜庆日子的到来,继续书写怎样的“双城故事”?深圳如何进一步发挥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功能,紧扣“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深圳所能”?


从本周深圳的部分要事,和近期媒体关注的深港合作焦点,可以梳理出多方对“双城故事”的新期待:平台建设新台阶、科创合作新跨越、港人“圳生活”新引力。


平台建设迈向新台阶


本周二,由央视总台和深圳广电集团联合制作的大型融媒体报道——《直播大湾区》推出深圳篇,其中特别关注了深港合作的国家级战略平台:前海与河套。



“要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总书记曾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点将”这两大平台。


今年以来,深圳市多次重要会议、调研聚焦前海、河套,仅从6月来看:



6月17日,市推进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加快推动全面深化前海合作区改革开放再上新水平实现新跨越。


6月7日,市主要领导调研河套,明确目标:“对标最高最好最优,将合作区打造成为新时期深港科技创新合作的典范平台。”


深圳卫视记者观察到,市委多次在部署工作时,都提到了两大平台要“拓宽视野、提升境界”。


拓宽视野,以前海为例,本身战略使命就是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意味着以全球眼光对发展谋篇布局,打造联通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重要桥梁。提升境界,意味着两大平台强化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探索更多新模式、新路径,为大湾区建设提供新的动力引擎,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当下,两大平台建设正以此为目标不断提速,深港融合深入推进。


在前海,面向香港企业出让不少于1/3的土地,成为深圳的港资港企聚集地。2021年,前海注册资本1000万美元以上的港资企业超过2400家。截至2022年一季度,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共有578家创业团队,超过半数为港澳台及国际团队。


同时,前海积极推进与港澳跨境服务便利化,在港澳落地首批“前海港澳e站通”网点,提供“注册易”“办税易”“社保通”等200余项服务,政策软环境的利好,正不断加码深港融合的深度。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如今深圳园区已引进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五所高校的10个优质科研项目,实质推进和落地高端科研项目逾140个。


而在深圳河对岸,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建设也正如火如荼地推进,预计于2024至2027年间分阶段落成,将成为香港最大的科技创新园区。


科创合作实现新跨越


前海、河套这两大国家战略平台的加速建设,将为深港两地在哪一领域重点发力开新局,如何推动“双城故事”谱新篇?毫无疑问,科创合作是重点。


日前,香港第六任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接受深圳卫视采访时表示,科创方面,尤其是与深圳的合作,也是香港当前需要努力推进的事项。他认为,科技创新是香港确保竞争力的关键,没有科创就没有未来。


“河套的两方科技园,可以有效推进我们在科创方面很多领域的一些推展工作,很多成果可以先行先试,或者是打破很多惯例,做一些试点工作。”李家超说。


同时,香港新的经济引擎是创新科技,将重点布置在与深圳相邻的“北部都会区”。


“北部都会区”的构想,来自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任内最后一份施政纲要,即在香港北部建设一个300平方公里、可容纳250万人生活的都会区,与深圳特区形成“双城三圈”的战略性布局。


这是香港第一次不仅仅把发展规划限定在自身,而是把一河之隔的深圳也纳入携手发展的进程。其中一个目标就是建设成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与深圳及湾区其他城市的科创发展相辅相成。


日前,深圳卫视记者对话林郑月娥,她寄望香港和深圳能在科技创新、文化艺术、青年交流以及北部都会区建设等方面继续深入合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如今,北部都会区已被纳入新一届香港特区政府重要施政规划。


(“双城三圈”示意图 图源:粤港澳大湾区门户网)


港人“圳生活”增添新引力


总书记曾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上提到,中央有关部门还将积极研究出台便利香港同胞在内地学习、就业、生活的具体措施,为香港同胞到广阔的祖国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五年来,便利港澳居民在深发展,深圳尽己所能,深港之间人才流动越来越频密。近期,深圳卫视在内的多家媒体采访了多位在深圳工作生活的香港青年。不少青年真实地感受到自己:“来了就是深圳人”。


香港创业者高月华,是全国少数兼具智能家居工程、认知障碍照护及设计背景的专业人才之一,她选择深圳发展专注养老、娱乐与空间环境设计的事业,凭借过硬技能,先后成为深圳多家医院的特聘顾问。


高月华所在的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免租18个月,设备完善,香港创业青年可以实现拎包入驻,为创业之路上提供坚实后盾。


香港青年梁彦婷,去年8月进入腾讯工作,平时她喜欢拍些小视频,她希望透过这样的形式,让更多香港青年了解在深圳的真实生活。她说,深圳的便利港澳居民“18条”措施,对港澳台青年十分友好,深圳很欢迎港澳青年来这里发展。



去年3月,深圳发布港澳居民在深发展“18条”措施。便利港澳居民在深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涵盖港澳居民在深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服务等方面的扶持,尽己所能实现港澳居民享有“市民待遇”。


措施发布近500天来,深圳各区各部门已经至少制定了99项配套措施。


今年5月,由香港青年协会青年研究中心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超50%的港澳青年就业首选城市为深圳。


如今,深圳勇立潮头、先行示范,正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香港未来五年,是“由治及兴”的关键时间,香港特区步伐稳健,正待新作为。


深港双城未来的谋变和发展,正以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为契机,打开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深港之间,相向而行,为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记者 / 李天南

编辑 / 李雄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